长春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现状

长春市数字经济发展得到了吉林省委、长春市委的高度重视。2023年2月,省委领导在长春市进行数字经济调研时指出,要提速产业数字化改造步伐,积极打造振兴突破新引擎。2023年3月,市委领导针对长春市数字经济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提出,长春市要加快推进“两化”发展,促进长春市数字经济各领域实现跨越赶超。2023年4月,随着《长春市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的印发,关于推进长春市数字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制度不断完善,为数字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数字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

近年来,长春市数字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速。从数字产业内部各细分行业发展情况来看,2020年长春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为356.89亿元,2021年营业收入416.06亿元,同比增长16.58%,2022年营业收入为415.77亿元,与2021年相比略有减少;2022年长春市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同比增长16.0%;2022年全市电信业务总量为97.93亿元,同比增长15.1%。


二、数字新基建不断升级

一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长春市不断优化5G网络覆盖和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持续推进网络深度覆盖和应用推广,提升网络速度和稳定性,实现移动电话用户1 170.03万户,互联网络宽带接入用户641.57万户,较上一年增长0.4%。二是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突破。长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综合型)节点已经投入使用,同时,面向重点行业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工作也在有序进行。三是算力基础设施能级不断提升。2023年长春算力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形成了100P智能算力、5P超算算力,远期算力将达到300P智算算力、10P超算算力。至此,长春市在高性能大规模计算设施应用领域迈出重要一步。四是数据开发应用建设迈出新征程。2023年4月7日,长春大数据深加工基地正式揭牌,入驻企业以图像、文本、音频、视频、3D点云数据标注服务为主要业务。数据加工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市场需求规模大。基地除了服务本土有数据加工需求的企业,未来还会与省内乃至全国各地区相关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实现供需对接。2023年8月29日,长春数据交易中心正式启动运营,实现了全市统一的数据要素采集、存储、加工、确权和登记的制度和规范。

长春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现状

三、数字经济产业集群规模持续扩大

长春市各区基于区域资源优势,按照自身发展需要,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目前,长春市拥有高新硅谷数字经济产业园,实现了政企合作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的典范;净月高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已达476家,这里也是长春市重点打造数据交易、数字技术支撑服务平台的数字经济产业核心区;2023年长春新区入选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试验区,试验区营业收入高达3 800万元,备案服务机构近百家,获得了省市领导的认可和大力支持,“东北知识产权大数据中心”“长春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正式揭牌,已发展成省内知识产权要素资源集聚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目前,长春市一半以上的各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由长春新区培育,同时,长春新区还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研发机构5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近100个,还拥有孵化载体58个、上市企业1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5户。


四、数字企业集群初步显现

在长春市“六区一带多园”的数字经济空间布局发展战略指导下,长春市的数字企业集群开始显现。除了吉林移动、吉林联通、吉林电信三家通信运营商的鼎力支持外,还有华为长春云计算数据中心及网易(长春)数字产业中心的落户加持。此外,京东科技集团、神州数码旗下的北京因特睿软件有限公司、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易启科技有限公司、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启明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数字领域骨干企业也为长春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数字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升级

一是科创企业孵化能力持续提升。华为入驻长春市,在云计算产业发展领域与长春本地优质企业开展多项合作,共商共建长春市云计算产业生态。华为长春云数据中心项目将成为大数据时代长春乃至吉林省域发展数据经济的关键性支撑项目。除了华为,还集聚了京东、百度、360、科大讯飞等50多家头部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科创基地快速发展。二是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持续增强。长春市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1个、科研机构83家、高等院校49所、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8个、博士后工作站63个,以及200多个省级研发平台资源,积极推进长春市“六城联动”战略宏图科技创新城的发展。三是科技企业孵化不断提速。2022年4月,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国务院批复建设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据统计,2023年长春市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超过2 000项,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4 000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2 900户,实现5年增加10倍的高速发展。年度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09家,全年认定登记1 902份技术合同,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4.28亿元。(作者:袁帅)




上一篇:世界经济增长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与应对建议

下一篇:加快长春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线咨询 400-666-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