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案例  规划案例
企业战略案例及方案 企业战略案例
产业调研案例及方案 产业调研案例
产业规划案例及方案 产业规划案例
园区规划案例及方案 园区规划案例
概念规划案例及方案 概念规划案例
城乡规划案例及方案 城乡规划案例
招商策划案例及方案 招商策划案例
地产策划案例及方案 地产策划案例
课题研究案例及方案 课题研究案例
投融资顾问案例及方案 投融资顾问案例
工业建筑规划设计案例及方案 工业建筑规划设计案例
创意建筑规划设计案例及方案 创意建筑规划设计案例
商业建筑规划设计案例及方案 商业建筑规划设计案例
文化建筑规划设计案例及方案 文化建筑规划设计案例
交通枢纽规划设计案例及方案 交通枢纽规划设计案例
医疗建筑规划设计案例及方案 医疗建筑规划设计案例
装配式建筑规划设计案例及方案 装配式建筑规划设计案例
园林景观设计案例及方案 园林景观设计案例
湖南江西湖北携手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 首页 > 长江中游城市群 > 长江中游城市群动态湖南江西湖北携手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

湖南江西湖北携手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

来源:中机院   点击: 1548 次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单位的重视支持下,经过湘赣鄂三省共同努力,长江中游城市群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根植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深厚积累,担当促进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历史重任,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中部,再度凸显于共和国经济版图之上。
  面对机遇的历史性惠顾,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这,是胸怀全局、洞察大势的睿智之言、务实之策。
  2011年4月底、7月中旬,湖北省党政代表团先后来到湖南省、江西省学习考察。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推心置腹:当前,我国已进入城市群主导区域经济发展的时代,湘赣鄂三省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省情相近、经济相融,应该顺势而为,加强合作,"串珠为盘,握掌成拳",合力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真诚的倡议,赢得湘赣两省领导一致赞同。
  这,是深化交流、扩大共识的回访之行、合作之旅。
  2015年4月底、5月初,李鸿忠、王国生率湖北省党政代表团再次来到湖南省、江西省学习考察。时隔4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单位的重视支持下,经过湘赣鄂三省共同努力,长江中游城市群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抢抓机遇,务实合作,三省领导再次聚首,围绕"共建中三角、打造第四极"的主题深入会谈,并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合作协议》。
  共同的机遇,共同的使命,共同的追求,将湘赣鄂三省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见证中三角
  从三省探索到国家战略,从梦想走进现实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不再只是诗意的描述。
  4月28日上午8点14分,武汉火车站,记者随同省党政代表团登上G1005次高铁。一个半小时后,抵达长沙火车南站。
  交通的快捷便利,迅即拉近时空距离。鄂赣之间,同样如此。5月5日,省党政代表团从武汉火车站乘D3263次列车赴九江市,一小时50分钟即到达瑞昌站。
  在湖南、江西考察,奔走三湘四水、赣鄱大地,时时可以感受到共建中三角的浓厚氛围,三省携手合作的点点滴滴常常提及,三省交流融合发展的成效随处可见。
  从2011年4月、7月湖北省党政代表团分别考察湖南、江西,倡议共同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到2014年6月、12月湖南、江西两省党政代表团分别来鄂考察,共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
  从2012年2月湘赣鄂三省在武汉会商、签订《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到2013年2月三省省会城市在汉会商达成《武汉共识》、2014年2月在长沙会商发布《长沙宣言》;
  从湘赣鄂旅行社结成中三角旅行社联合体大联盟,到三省交通运输部门共商"645"工程合力打通长江航道"中梗阻";
  从三省交界处18条"断头路"正陆续打通,到武九客专快速推进,武汉、长沙、南昌之间"两小时城际高铁交通圈"即将形成;
  从湖北黄梅小池整体融入江西大九江城市发展规划,到湖北咸宁、湖南岳阳、江西九江联手打造"小三角",湖南龙山携手湖北来凤共建"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
  ……
  从三省党政高层,到基层、企业和民众;从部门、行业和重点领域,到三省省会城市、主要节点城市和省际毗邻地区,共识逐渐扩大,合作不断拓展,合力加速汇聚。
  人员互访,规划对接,交通互联,市场互通,有力推动了中三角区域内要素流动、产业互动与经济相融。
  在长沙繁华的八一路上,武汉本土品牌仟吉、良品铺子、周黑鸭等连锁店频频闪现。在湖南经商的湖北人已达30余万人。在武汉,半数地铁车辆产自南车株洲电力机车公司,在湖北投资经商办企业的湖南人已有20余万人。
  2010年至今年一季度,湖北、湖南在湘实施合作项目1737个,实际到位资金796.6亿元,其中2014年实施合作项目339个,实际到位资金201.4亿元。为中联中科、三一重工等湖南知名工程机械企业配套的800多家中小企业,三分之一来自湖北、江西等地。
  南昌火车站旁,湖北周黑鸭、湖南绝味鸭脖、江西煌上煌等,一起诱惑着食客的味蕾。在江西投资经商办企业的湖北人已近30万人,创办企业3000余家;江西到湖北投资经商办企业的20多万人,注册企业6000余家。2011年至2014年,江西引进湖北5000万元以上项目185个,实际到资439.5亿元,且呈逐年递增态势。
  三省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2014年,在全国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湖南、江西、湖北分别实现了9.7%、9.5%、9.7%的经济增长,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个百分点。中三角,已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稳增长的战略力量。
  共建中三角的探索与实践,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鼓励与指导。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听取了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有关情况的汇报,指示要加强前期工作研究与论证,并强调"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012年12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江西九江主持召开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充分肯定长江中游城市群构想,并指出"中部地区、长江流域是缩小区域差距的突破之地"。
  湘赣鄂三省的努力与争取,赢得了中央的肯定与支持。今年4月,国务院公布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要求各有关方面提高认识、紧密合作,共同推动《规划》的落实。这标志着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中三角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
  从谋划到倡议,从共识到行动,从三省探索到国家战略,中三角从梦想走进现实,扬帆远航。
  共建中三角
  深化务实合作,三省共奏大合唱
  犹如春风拂面、雨润心田,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不仅给湘赣鄂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为三省进一步深化合作提供了有利契机。
  从"一江、两湖、三山",到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在长江中游的秀美山川间,湘赣鄂天然山水相连,自古人文相亲。20世纪,"汉冶萍"点燃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熊熊炉火,"红色湘赣鄂"燎原起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进入21世纪,乘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东风,湘赣鄂交流更趋频繁,合作更加紧密。
  机遇的大门再次开启,发展的暖流在三省汇聚,合作的热望在心头涌动。抢抓国家战略实施的机遇,贯彻落实《规划》要求,在更深更广层次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中三角建设,三省领导在思索,在谋划,面对面商谈。
  "基于现实的基础,延续历史的缘分,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潮流,我们三省应更加紧密地携起手来,以‘1+1+1>3’的成效,使中三角迅速崛起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战略力量,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湘赣鄂合作的美好前景,李鸿忠、王国生激情满怀。"一湖连南北,湘鄂一家亲。"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省长杜家毫积极回应:我们既面临共同的历史机遇,也承担着共同的历史使命。要进一步深化两省交流合作,一方面在扎实推进既有合作协议、合作事项落地见效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抢抓机遇,加强和深化在参与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方面的合作,共同发声发力,共同争取支持,促进协同发展、共生崛起。"同饮长江水,赣鄂情谊深。"对于深化合作共建中三角,江西省委书记强卫、省长鹿心社热烈响应。他们表示,赣鄂省情相似、人脉相亲、区位相连、机遇相通,加强合作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两省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省份,可以在国家战略的大框架下,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聚焦合作重点、丰富合作成果,把互利合作提高到新的历史水平。
  交流凝聚共识,合作缔造共赢。没有铺陈繁琐的仪式,只有简朴务实的签约。几双有力的大手,再次紧紧握在一起。围绕《规划》确定的六大重点任务,湘鄂、赣鄂分别就九个方面的合作重点达成一致意见,并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合作协议》。这是对2012年2月三省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进一步深化细化。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三省将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重点,加强城镇发展合作,推动毗邻城市间和城乡规划对接,推进住房公积金异地互认、转移接续等,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三省将加强交通建设合作,优化综合交通规划布局,加快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一体化建设,加快构建快速铁路网。加强水利建设合作,团结治水、统筹兼顾,共同构建防洪减灾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和水利管理体系。
  推进产业协同发展。三省将加强产业发展合作,破除产业同构、竞争同质顽疾,强化产业链对接和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加强现代农业合作,着力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共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共同规划和打造跨行政区划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推进生态文明共建。三省将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共同编制和实施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规划,协同开展大气污染防控。共同构建以幕阜山和罗霄山为主体,以沿江、沿湖和主要交通轴线绿色廊道为纽带的城市群生态屏障,打造中国生态"绿心"。
  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三省将互相开放现有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共同应对外贸壁垒和外贸争端。互相开放内贸市场,构建区域性统一大市场。实施区域通关一体化,全面推进"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模式。
  推进跨省无障碍旅游区建设。三省将加强文化旅游合作,加强区域间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产品组合,尽快推出"一江两湖三名楼"之旅、"韶山·井冈山·大别山"红色之旅等跨区域旅游产品,逐步推行中三角旅游一卡通等。
  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三省将加强教育及医疗卫生合作,鼓励联合办学,支持大型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跨区域布点,探索建立区域内医保基金跨省结算机制,逐步实现跨地区参保人员信息源互联共享、定点医疗机构互认等。
  如果把三省共建中三角比喻成"大合唱",那么,这一项项合作就如同一个个铿锵的音符。随着协议内容落实,一定会合奏出新的时代华章。
  畅想中三角
  探索创新驱动、绿色崛起新路径
  城市群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长三角迈开合作步伐时,这一区域的人均生产总值仅为1万元。而今天,这个数字已超过8万元。
  凭借一体化协作,珠三角经济总量在15年间增长了6倍多,数以百计的小渔村迅速蜕变成中小城市。
  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这是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描绘的美好蓝图。
  让数据告诉我们,中三角何以担此重任:
  这里,产业集聚、实力较强,是中部地区资源要素最密集、发展活力最强劲的区域。湘赣鄂,汇集了全国近8%的人口、10%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的固定资产投资和10%的经济总量。三省之间,30多个大中城市比肩而立,平均每50公里就有一个小城镇。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分别占各省经济总量的79%、80%、62%以上。
  这里,得中独厚、交通便利,是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绝佳平台,是开拓内需市场的前沿阵地,也是中部走向世界的窗口。京广、京九、沪昆铁路与长江黄金水道穿越而过,共同构成"井"字形交通大格局。汉长昌高速公路环路、高速铁路,将三个城市群紧紧地"圈"在一起。汉新欧专列、中部地区江海直达的门户武汉新港,联结起21世纪的"一带一路"。法国、美国、韩国、英国先后设立总领事馆,世界500强企业已有近300家落户于此。
  这里,科教发达、人才众多,是中国创新资源最富集的区域之一。260多所高校、近300万在校大学生、120名两院院士,奠定了城市群崛起的强大软实力。10个国家级高新区、29个千亿产业,构筑起城市群的坚实骨架。
  这里,环境优美、生态优良,"一江、两湖、三山",支撑起中国的生态"绿心"。环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肩负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任;环鄱阳湖城市群,建设国家级生态经济区。三大城市群,引领长江中游迈向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历史有积淀,现实有基础,未来有潜力,发展有后劲—畅想中三角,我们有理由满怀信心。
  然而,面对跨行政区域带来的利益协调难题,面对区域发展千帆竞发不进则退、百舸争流慢进亦退的竞争态势,面对经济新常态下发展标准更高、要求更严、难度更大的新形势,中三角也面临严峻挑战。
  应对挑战,中三角已在路上。行走湘赣鄂,我们努力寻找答案。
  湖北小池,江西九江,倚江相望。
  然而,一江之隔,百余年来天壤之别。每临夜色,南岸九江霓虹映天;北岸小池灯火阑珊。
  九江空间受限,看中小池的腹地纵深;小池实力不够,艳羡九江的经济辐射力和外溢效应。以共建中三角为契机,赣鄂两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支持南北城镇打破行政区划局限,跨江对接、同城一体。
  九江招手,小池借力。规划对接,基建配套,产业错位,市场一体……
  两城相融,小镇巨变。"小池:九江新浦东,湖北小深圳。"矗立在九江闹市的这块广告牌,勾勒出小池的美好前景。153平方公里的小池,早已突破"镇级"思维,规划到2030年建成48平方公里的滨江新区,人口由现在的12万人增长到40万人。
  借助小池配套,九江的发展空间骤然放大,做大九江、打造特大城市的蓝图渐次铺展。
  协同发展,互利双赢。九江、小池的探索告诉我们:只要跳出眼前和自身的"一亩三分地"看合作,就能找到起点更高远、责任更重大的角色新定位,在更高平台上实现共兴共荣。这样的精彩,正在湘赣鄂省际毗邻地区频频上演,汇聚成中三角建设的强大合力。
  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发展;片面追求生态环保,又会落入捧着金碗讨饭吃的窘境。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关系、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江西的实践发人深思。
  走进南昌瑶湖郊野森林公园,波光潋滟,满目葱茏,森林、草地、水系、湿地错落有致,赏心悦目。曲径通幽处,虫鸣鸟啼此起彼伏,野鸭天鹅自在游弋。谁能想到,这片规划面积100公顷的绿地公园,竟位于土地"金贵"的南昌高新区内。
  当初,高新区不搞房地产和工业项目开发,却拿出大笔投资用于生态保护与建设。一些人认为赔钱不值,没想到现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公园建起后,不仅赢得市民普遍赞誉,而且大大提升高新区生态环境,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包括世界500强企业为此纷至沓来。高新区经济增速持续多年保持30%以上。
  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江西专业节能环保企业已达1500余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13家,过亿元的企业近100家。到今年底,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1200亿元。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江西经验给我们的启示。这样的理念在湘赣鄂大地正日益深入人心,演绎着中三角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精彩篇章。
  如何突破行政壁垒和利益制约的藩篱?如何避免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何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发展动力的转换?三省的探索与实践,正给出生动的注脚。
  中三角,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径?三省领导达成高度共识:我们致力探索的,是一条以改革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以生态为底色、以开放聚活力的发展新路。昔日"红色湘赣鄂",今日将打造成"绿色湘赣鄂"。
  协同发展、创新驱动、绿色崛起,中三角前景可期,第四极指日可待!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
相关案例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