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战略眼光加强宏观引导。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既是应对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的需要,也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新能源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产业的高度;江苏省将实施自主创新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南京市把新能源列入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链之一,确定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这些都启发和激励着江宁开发区为新能源产业提供更好的政策扶持和发展平台。他们抓住机遇,早谋划、早启动,把新能源项目确定为招商的重点关注门类,把新能源产业确定为开发区的新兴支柱产业,专门成立了新能源产业中心,研究和协调新能源产业发展。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支持,纳入产业发展规划,申请优惠政策,提供便利条件,推动相关企业向江宁开发区集中;另一方面,加大对入园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园区提供合作交流平台,引导和促进企业完善产业分工,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2)高起点打造产业发展平台。
产业落地生根,需要优质的发展平台。江宁开发区将载体建设作为吸纳优质项目、发展主导产业的基础工作,不断提升园区的项目承载和培育能力。在光伏产业方面,以新能源产业园为基地,以优惠政策吸引关联企业、总装企业及配套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入驻。同时,积极引导中小型科技企业入团孵化,加速新能源技术与产品的国产化和产业化进程。3年来,新能源产业园内汇聚了光伏产业相关企业50多家,产业聚集效应逐步凸显。在风电产业方面,在江宁开发区内规划了5km2的“南京风电装备产业园”,包括东区(科学园风电产业园)和西区(空港风电产业园),计划用十年时间打造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风电产业核心区。郎劲风能就是在风电产业冈孵化出来的一家民营企业,在兆瓦级风电主轴和传动系统的设计、分析、优化等方面处于国内绝对领先地位。江宁开发区先后被国家科技部、商务部、江苏省政府等授予国家级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新能源)、国家级可再生能源产业基地、省级特色产业基地等称号,成为新能源投资者在长三角的关注热点。
(3)高层次组织招商引智。
对于新能源产业的招商选资,江宁开发区更加注重由“资金流入”向“人才流入”转变,由引进资本要素向集聚人才创新要素转变,以人才集聚引领产业发展。一是以优质企业吸引人才。依托金风科技、南高齿、中电光伏等一批骨干企业,构建起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核心、千余名技术创新人才为主体、万余名产业技能人才为基础的新能源产业人才链。二是优选高端项目带人才。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有人才支撑的高端项目,人才与项目同时引进、无缝对接。随着中电电气(南京)光伏项目的引进,赵建华博士领衔的一批尖端人才同时入园,打造出国内领先的光伏产业技术研发团队。在该项目带动下,中环光伏、中材天成等项目相继落户江宁,区内光伏产能超过1000MW,位居全省前列。三是抢抓机遇揽人才。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后海外留学人员纷纷回国创业的重大契机,及时成立江宁开发区中创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专门负责科技人才和项目引进工作,放眼全球揽人才。全球SnO:透明导电薄膜的领军人物李小南博士等一批领军人才到江宁创业,其中有4人入选省“双创”人才引进计划。
(4)营造宽松创业环境。
江宁开发区坚持把创新作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壮大的源泉,切实在服务上下功夫,努力营造宽松的创新创业氛围。一是加大科技创新奖励力度。设立1亿元的“科技发展基金”,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和融资担保资金,重点扶持新能源的产品研发。同时,每年还安排数千万元的专项资金,奖励科技创新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充5r.L8.用经济杠杆,建立科技、财政、金融、企业、社会资本有机结合的投融资平台。引导新能源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三是以创建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为抓手。提升开发区的新能源产业形象,凝聚商气和人气。四是通过新能源产品展览会、企业高层联谊会等形式。加强园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横向联动、优势互补。五是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与中国科学院、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加强技能培训,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