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类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规划类行业新闻  行业新闻
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产业调研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招商策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概念规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地产策划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投融资顾问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园区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产业规划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企业战略成果
首页 > 走进中机院 > 中机院观点 > 中机院观点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郊融合型村庄规划研究

来源:原创  时间:2025-04-21  点击:142
章采用实际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城郊融合型村庄的乡村振兴规划路径和措施进行详细论述,从生态、产业和空间规划三方面提出融城策略,为其他类型村庄开展乡村振兴规划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城郊融合型村庄的规划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庄发展的关键选择之一,合理规划城郊融合型村庄是推动乡村振兴加速发展的必然手段。文章采用实际案例分析的方法对城郊融合型村庄的乡村振兴规划路径和措施进行详细论述,从生态、产业和空间规划三方面提出融城策略,为其他类型村庄开展乡村振兴规划建设提供实践参考。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规划城郊融合型村庄的意义

城郊融合型村庄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被誉为“城市后花园”,位于城市近郊区的县城城关镇,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位置优势,同时也兼具向城市发展转型的基础条件。城郊融合型村庄的建设规划本质上是对空间区位的改变,促进村庄的人口、空间和产业结构发生转变。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背景下,村庄规划是乡村发展的必经之路,而深化乡村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应当大力挖掘乡村的可建设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城郊融合型村庄在新型城镇建设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在不断发生改变,经济发展水平也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而逐渐提高,正在面临向城市化转型的关键节点。城郊融合型村庄之所以可以成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因其具备产业孵化、文化传承和休闲娱乐这三大主要功能,而这三方面功能都是乡村振兴的必备条件。城乡一体化建设赋予了城郊融合型村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力支撑,对优化成本控制,实现乡村产业多元化特色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村庄的风貌、布局和文化生态都是乡村文化的直观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乡村文化已经逐渐渗透到乡村发展的各个方面,而城郊融合型村庄也已经成为传承乡村文化,发展区域性文化产业的空间载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城郊融合型村庄的历史风貌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了保留,同时周边环境和文化资源等要素都得到合理整治,村庄规划也逐渐走入正轨。为突出城郊融合型村庄在风貌、类型和地理位置上的独特优势,相关部门也将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规划其中,在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带动周边产业经济的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二、实践探索案例分析

2.1 村庄概况

该案例村庄是典型的城郊融合型村庄,属于易地扶贫的搬迁新建村,同时也是四类村庄治理的试点村庄之一,建村之初土地10.67hm(2160亩)。自2016 年起的两年时间内,案例村庄完成了从动工到全部搬迁入住的全过程,自正式开村后共安置搬迁群众843 户,建设至今,土地版图面积较建村之初发展至3.125倍。


2.2 村庄发展现状

2.2.1 经济和产业发展现状

该案例村庄因耕地较少,所以大多数村民都以进城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自2021 年该村庄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资源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发展起文商旅游和共享生态农场项目。在新兴项目建设的带动下,该村的运输行业、餐饮行业和零售行业都得到了明显的经济带动。广大的本地村民也都积极返乡参与项目建设,在为村民创造了个体收益的同时也为该村创造了更高的集体经济。该村庄也进入第三产业和经济协同发展阶段。


2.2.2 国土空间利用现状

截至2022 年底,该案例村庄的国土总面积为1269.37hm2,以城镇开发为边界的用地面积构成详见表1。

案例村庄国土空间利用数据表

表1 案例村庄国土空间利用数据表


2.2.3 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1)道路交通

该案例村庄中的道路交通设施较为完善,对外交通包含一条国道绕城线,与村内一条主干道路交叉贯穿,全村境内交通便利。村内交通已初步建成网络体系,大部分通村道路已基本铺设水泥路面,道路平均宽度3m~4m,但是仍有少数道路为碎石或泥泞路面,导致交通不便。


2)公共服务

设施配套基本齐全,包含综合大市场、汽车总站和配电设施等基本民生保障设施完善,但是公共绿化、照明设备、消防设备和活动场地仍有待改进。


3)基础设施

①排水:村内生活供排水统一归城区管网负责,部分村组受道路和管网等限制因素并未实现与城区管网的互联,不仅没有集中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居民的生活用水来源以打井为主。②燃气:主城区燃气管网与部分集中联建房互联互通,大部分自建房中仍将瓶装液化气作为日常生活保障。③通信:该案例村庄内共设有十台变压器。④环卫:村庄内的每个自然村都覆盖了足够的垃圾收集点,且村庄内部已经基本建立生活垃圾收运体系,运行效果良好。


2.3 村庄发展困境

2.3.1 项目建设对生态保护形成制约

随着乡村建设项目的落实,高楼、宽广的马路和飞驰的汽车在村庄中也并不少见,但是项目建设必然会对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以树木砍伐和山体夷平为主,导致村庄境内的可用生态土地明显减少。城镇发展不应当以消耗农田,破坏山林湖泊为代价,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当尽可能地维持村庄的原有地理格局,在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开展项目建设,最大程度保护乡村景观不受破坏。


2.3.2 失地农民无法享受社会保障

一方面,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村庄内大量平坦的土地进行了占用,导致留给村庄产业和空间发展的土地少之又少,最初搬迁安置的用地需求与现阶段的住房需求形成明显冲突。另一方面,案例村庄中的耕地面积受城市扩张的影响在不断减少,而失去耕地的农民,丧失了耕种这一经济来源,面临着失业和经济来源中断的问题,征地补偿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失地村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但是短期补偿并非长期的经济来源,并且失地村民也无法享有各类型的社会保障,这是现阶段乡村振兴所面临的一大实际问题。


2.3.3 形成“两栖城镇化”现象

据有关调查可知,多数失地村民在村中的生活仅仅依靠耕地补偿,并无其他的经济来源,无奈只能选择进城务工或从事服务业工作,大多数村民在进城务工期间可能已经稳定了生活和工作,但是户口仍旧在农村,这就导致“空心房”和“空心村”越来越多。不仅占用了城镇建设用地,同时还阻碍了乡村规划建设的发展,导致“两栖城镇化”现象加速形成,并存在明显的扩展趋势。


2.4 城郊融合型村庄的具体规划策略

2.4.1 生态融城

该案例村庄虽然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并不涉及自然生态保护红线,但是在村庄规划过程中仍然应当明确各类型生态空间的管控边界,包括:山体、河湖等环境内的公园的水面建设。合理优化村庄脉络与岸线建设,对河湖、寒溪进行合理布局,将村庄周围的山田水体均纳入融城范围内,将村庄与自然环境看作一个主体,共同建设,打造山美水美的和美乡村。同时,加强对村庄自然生态的修复,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模式治理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对挖损、压占和塌陷等人为问题进行修复。


2.4.2 产业融城

该案例村庄一直以来在产业发展上都坚持城乡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原则,严格落实产业规划,明确自身的产业优势和发展方向,不断调整产业发展模式,适应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趋势。对该村庄的产业规划主要以商贸产业和服务型产业为主,农业为辅,实行“以三产带一产”的发展模式,在产业联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上位产业链,以“菜篮子”计划为基础,结合村庄的农业实际发展情况,打造休闲农业场所,建设城区农业服务基地。在服务行业方面,以旅游行业为依托,积极发展周边相关性行业,带动经济效益,如:餐饮行业、交通和住宿行业等,鼓励村民将自家富余的房屋集中打造特色民宿,大力发展旅游行业,形成产业和经济的协同带动模式,从而优化以乡村振兴为背景的产业项目的发展。


2.4.3 空间融城

空间融城需要牢牢抓紧管控红线,明确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管控要求范围内,优化建设用地布局,控制用地规模,提高建设用地的合理利用率,积极开展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设施、消防设施和娱乐设施,建成城乡共享服务体系。衔接村域内与城区的道路管线,实现统一调配,表2 为村域内主干道路的新建规划明细。统筹村庄内部的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的布局管理,切实推动城乡服务的相互连通,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同时加大村内建设新区的详细空间规划编制的落实力度,在满足村民基本的建设需求的基础之上优化村内建设用地的合理布局,提高村庄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新建主干道路的交通规划明细

表2  新建主干道路的交通规划明细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城郊融合是推动乡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城郊融合型村庄规划应当立足于生态、产业和空间三点内容,优化发展策略,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在未来,乡村建设的形式必将更多元化,可作为乡村振兴的内在驱动力,为其提供有力支持。(作者:邓建)



上一篇: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经营管理的战略与路径:大辛店镇基层工作的探索
下一篇:德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用地更新所面临的难点、问题和困境
规划首页 | 业务领域 | 规划收费标准 | 资源优势及资质 | 咨询业绩 | 官网地图
Copyright 2000-2020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北元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支持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总部基地汉威国际广场4区3号楼5层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400-666-8495
传真:010-51667252-666
备案号:京ICP备08008382号-3
扫一扫关注
中机院
园区规划
产业规划
中机院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