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将迈入工业化与城市化、国际化互动并进的新阶段,临汾市具有的有利条件将极大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一是丰富的矿产资源。临汾市矿产资源丰富,煤、铁、石膏、石灰岩、白云岩、膨润土、花岗岩、大理石、油页岩、耐火粘土等在省内及全国均占重要地位。其中,煤炭储藏面积1.54万平方公里,总储量960亿吨;铁矿总储量4.2亿吨,富矿比例占全省的70%以上;大理石储量1.5亿立方米;石英储量2000万吨;石膏储量234亿吨等。
二是优越的交通区位。临汾市地处太原、西安、郑州三大省会城市的交叉点,是黄河金三角区域内重要的中心城市,是沿海工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理想承接地。同时,区内三大铁路共计1835公里,与全国各地相连,并可通过欧亚大陆桥连接欧亚各国;以两大高速路、三条国道为主干的公路网覆盖临汾各区县,公路总通车里程达16596公里;拟建的临汾机场必将为临汾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是较低的要素成本。2009年临汾市在职职工年均工资24217元,远低于山西、全国的年均工资;用地成本采用《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最高标准(204元/平方米),临汾市土地出让价格也低于太原(384元/平方米)。从城市工业用地等级看,尧都区工业用地等级属第9级,在山西省属较低水平;从各县工业用地等级看,除尧都区、侯马和霍州市外,临汾各县工业用地等级高于12级。
同时,临汾工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
一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临汾“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虽有一定的优化,但产业结构畸形、严重依赖资源开发的局面依然严峻。2009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创造的工业增加值比重占全市的42.41%,除直接的资源开采以外,炼铁、铸造、炼钢等行业在临汾工业经济中也占有重要位置,2009年重工业增加值是轻工业的71倍。
二是污染物总量控制任务艰巨。畸重型产业结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形成了突出的区域结构型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较大,2009年全市SO2、COD排放强度分别为0.01702吨/万元工业增加值和0.00054吨/万元工业增加值,减排任务艰巨。环境污染与社会生产、群众生活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
三是节能降耗工作任重而道远。2009年临汾市单位GDP能耗(等价值)3.45吨标煤/万元,在全省最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5.32吨标准煤/万元(当量值)全省排名第二。
四是技术创新投入有待提高。2009年,临汾市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不到1%,与全国平均水平(1.62%)有一定差距;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足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8%)。
五是土地和水资源制约严重。2010年新增建设用地30万亩,其中16万亩为公用设施建设用地,工业用地面积与用地需求相差较大。2009年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13.6吨,人均占有水资源量540m3,为全国的21.9%,远低于国际严重缺水界限(1000m3)。
项目思路
以调整结构、转型发展、建立现代工业体系为目标,充分发挥临汾市的现有产业基础与资源优势,走出一条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资源集约、循环利用的有临汾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新型工业道路。一方面,通过产业链延伸,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非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摆脱资源型的发展模式,降低外部经济环境变动带来的地区经济发展的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新兴产业及其产业链的打造,改善地区环境状况,实现临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推进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以现有工业园区为依托,推进临汾30个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工业园区建设。同时,推动铸造业向洪洞、翼城、尧都集中;装备制造业向侯马、曲沃、尧都集中;制药业向侯马和尧都集中;农产品加工业向山区县集中;电力、焦炭和新型煤化工产业向资源所在地集中;最终形成“分工明确、优势突出”的区县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另外,积极扶持园区产业类和基础设施类重点项目建设,对投资额较高的产业类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给予土地、税收、财政等政策扶持。
培育龙头企业,实现龙头带动效应。一方面,加速外资企业的引入。即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临汾市丰富的煤炭和钢铁资源,积极引进大项目,形成大型企业集团;另一方面,加速国有企业改制。排除企业改制的外部制约性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加速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在减轻国有企业压力的基础上,加速临汾市非煤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通过资本扩张、资本收缩、资本重整等多种企业重组形式,积极培育临汾市大型企业,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地区经济活力。
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按“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降低废物排放量为目标,以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为重点,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建成一个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循环经济体系。
提升创新能力,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坚持把科技作为推动临汾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推行技术创新战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广泛利用国内外科研力量和科研成果,加快产业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建立一批产、学、研联合示范基地,扶持骨干企业建立区域性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
项目目标
“十二五”期间,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产业链经济和产业集聚效应,培育骨干企业,鼓励技术创新,推进经济循环发展,构建产业结构以八大产业为主导、产业布局以“两心、一带、两翼”为主体的具有临汾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重点建设国家重要的新型煤化工基地和新型铸造业基地,并使新兴产业初现规模效益。最终,将临汾建成晋、豫、陕三省交界地区独具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山西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和战略支撑点,实现向新型工业大市的转变。重点实现八大目标:
——工业总量增长。按照“总量增长,比重略有下降”的基本要求,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500亿元,固定资产总额完成4000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5000亿元。
——工业结构提升。以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经济发展低碳化为原则,深化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到2015年,非煤产业工业增加值占比上升到46%。
——工业布局合理。促进布局分散的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到2015年,工业园区产值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
——大企业大集团壮大。到2015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企业15家,50-100亿元企业10家,10-50亿元企业30家。
——科技创新提升。到2015年,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工业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1.2%以上。
——节能减耗显著。不断促进工业经济的低碳化,到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10%。
——环境保护有力。到2015年,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化学需氧量排放强度分别下降10%和15%。
——实现循环经济。到2015年,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