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成都市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这次大会既是对全市园区工作的大检阅、大交流,也是对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总动员、总部署。
会议前一天,成都发布了最新经济发展数据:前三季度,成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734.2亿元,同比增长5.2%。对比一季度5.0%、上半年4.8%的同比增速,成都经济在承压前行中实现反弹。
立足当下,距离完成年度目标只剩下不到70天,成都如何持续保持向上态势、努力完成年度目标?眺望未来,成都如何更好担当起国家赋予的“西部经济中心”的责任和使命?
本次大会释放出下一步发展的强烈信号——成都将强化园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阵地主战场作用,以园区“一子落”,带动经济“全盘活”。
四条线路考察全市产业园区“家底”
当天的会议采取“现场观摩+工作会议”的形式举行。上午,成都“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分别带队,沿东南西北四条线路前往全市部分产业园区,现场观摩园区建设发展情况,考察成都产业园区“家底”。
这份“家底”究竟如何?目前,成都拥有各级各类产业园区90余个,全市开发区贡献了全省开发区30%以上的营业收入,40%以上的税收收入和80%以上的进出口额,充分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
90余个产业园区中不乏佼佼者。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成都高新区以全市1.6%的土地面积,撬动了14.5%的GDP,稳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再看位于成都主城区的金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不仅是主城区中唯一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园区近3年还连续荣获“优秀省级高新区”“优秀省级开发区”称号。
产业园区成功背后,还有一批“镇园之宝”助力。当天,北线观摩组走进位于成都高新区的“灯塔工厂”——西门子成都工厂。“去年,我们在原三期项目基础上启动了四期项目建设,用于生产西门子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相关产品。”西门子成都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四期达产后,西门子成都工厂年营收将超80亿元,成为西门子全球最大的工业自动化产品生产基地。
但这份“家底”也还不那么殷实。经过几十年发展,成都产业园区虽然打下了一定基础、做出了一些成效,但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还存在园区数量较多、管理范围交叉、园区定位不清晰、产业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亟待解决。
三种视角看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之需
成都为什么要在这个时间点,强调产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
这是基于对产业园区重要性的认知。园区兴则产业兴,园区强则经济强。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园区是技术、资金、人才等各类要素的集聚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大会现场,一段8分钟的视频呈现出不少“他山之石”案例,让这一共识得以加深。位于广东的松山湖科技园,聚焦华为南方工厂、华为终端等关键项目,成为华为全球重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推动松山湖GDP年增长10%以上。位于苏州市的中德(太仓)产业合作示范区打造国际化产业生态,陆续推出德企服务专窗等改革举措,已落户500余家德企,总投资超过60亿美元,成为中德合作典范。
也是基于对自身发展阶段的研判。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中,国家给予成都“三中心一基地”的核心功能定位,省委也对成都打造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寄予厚望,要求进一步发挥全省经济发展“主引擎”“压舱石”作用。虽然前三季度,成都GDP同比增速实现了反弹,但全市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亟需树立拼经济搞建设“关键在产业、重点抓园区、最终看质效”的思路。
更是基于对产业园区发展机遇的把握。今年是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40周年。对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下一步发展,国家明确提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也对深化新区开发区综合改革作出专门部署,释放了支持园区优化提升的强烈信号。
“五大攻坚”行动实现“立园满园”
为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四链”深度融合、竞争能力突出、运行机制高效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成都明确了相关路径:开展园区优化强承载攻坚、产业集群提能级攻坚、科技创新促转化攻坚、扩权赋能增活力攻坚、尊商重商优环境攻坚等五大攻坚行动,实现“特色立园、企业满园”。
尽管成都产业园区数量多,但产值低、能级小的园区亦不在少数。“我们将把原来的90余个各类园区优化至51个,初步形成‘3个国家级园区+22个省级园区+N个市级园区’的产业园区体系,实现全市所有园区管理范围不再交叉重叠。”成都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锋君说。
记者了解到,不同层级的园区,兼顾的产业功能也不同。省级以上开发区将作为发展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主阵地。同时,成都还确定了“N”个以商务商贸、文化旅游、农业等为主导的特色园区,作为产业园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都强调产业园区在主导产业的确立上,必须有显示度,不可贪多求全。主导产业数量多,可能造成园区与园区之间的重复布局、恶性竞争。比如,当下大热的低空经济,目前在成都10多个产业园区均有布局。
“原则上,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不应超过3个,可根据具体情况动态调整。”成都市委主要负责人认为,对园区主导产业数量的限定,不是为了捆住园区发展的“手脚”,而是帮助园区提高方向感,增加显示度。
为提高园区活力,成都还将制定探索将部分市级管理权限依法下放园区。值得一提的是,成都不倡导“一刀切”地放,而是要根据园区具体需要,及园区承接能力来确定下放权限。对园区暂无条件承接的权限,将由相关部门组建工作专班,推动市场监管、经信、规自、环保、科技等业务部门联合入园、长期驻园,变“企业跑腿”为“上门服务”。
上下齐心助推产业园区优化升级
记者注意到,当天大会还邀请了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科技厅、商务厅等多个省级部门相关负责人出席并发言。此举意在表明一种态度:成都产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上级部门大力支持,上下齐心协力。
“国家正在启动新一轮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工作,这是一次推动全省开发区园区重组、空间重塑、产业重构、制度重组的重大机遇。”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梁武湖表示,将支持成都抢抓政策窗口期,以“立园满园”行动为引领,优化全市开发区功能和布局。
“1—9月,成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上半年提升了1.5个百分点,为全省工业稳增长起到了较大作用。”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张勇表示,经济和信息化厅将全力支持成都推进产业园区升级,争创国家级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提升成都园区影响力、品牌度。
科技厅则将从重大科技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平台提质扩量、园区产业发展、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科技厅副厅长景世刚提到,将聚焦人工智能产业,与成都一道主动谋划、协调和推动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专利基础设施项目。
“成都贡献了全省46%的服务业增加值,38%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务厅副厅长尹奇志介绍,下一步商务厅将聚焦产业园区主战场,与成都共同搭建优势产业外向发展的支撑载体、打造服务业赋能产业园区发展的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