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研究》指出中国预制菜产业加速崛起,产业基地建设重要性凸显。2022年,中国预制菜产业规模持续增长,达到4248.1亿元,同比增长13.4%;中国预制菜产业投融资事件数量为31件,同比增长34.8%;中国预制菜相关注册企业数量为7.6万家,比2021年新增3470家,增速为4.7%,逐渐趋于平缓。
报告指出,未来,预制菜产业基地传统产品附加值提升,特色品牌优势凸显,三产深度融合发展,产业运行效率提高,标准化体系逐步完善,安全保障能力提升,产业基地实现数字化转型,数智化能力提升,“双碳”战略落地实施,推进产业绿色化发展。
特色食品产业是实现中国食品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随着预制菜产业发展逐步成熟,传统特色食品工业化程度显著提升。产业基地发展推动整合特定地域内的农业产业资源,提高当地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农业生产要素更加集中,当地农产品价值提升,特色区域品牌影响力形成。区域特色食品和地方饮食文化得到进一步挖掘,传统烹饪技艺得到传承创新,更多地区独特风味被加工为预制菜产品,产品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地方文化的品牌形象,推动农产品增值和地方经济发展。
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日益多样化并探索成型,产业融合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日趋紧密。农业内部以及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间的联动和融合程度提升,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农业及其他服务业更加融合,产业链条更完整,提高了资金、技术、人力及其他资源跨产业配置效率。以预制菜产业基地大核心的农业现代化、高标准种植供应基地与养殖基地建设更加完善,中间加工储运环节与农产品加工园区、现代食品产业园合作关系更为稳定,三产融合深度发展,产业运行效率提高。
随着预制菜产业的快速发展,食品检验检测能力不断提高,全流程控制和追溯体系建立健全,认证监测体系日趋完善,产业基地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更加健全。随着环保包装的普及应用,有机农产品、低碳排放的加工技术和可降解、可回收包装材料的普及应用,产业减少了因使用化学物质而对餐品营养健康的负面影响,全面提升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动能,预制菜产业的新应用、新模式将不断涌现。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数字化技术对食品原料物性、营养特性、人群营养特征的研究应用逐渐深入,预制菜产业基地整体数字化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实现管理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制造数字化和营销数字化,实现预制菜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和物流运输等环节的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基于数据分析挖掘和加深对行业以及消费者的理解成为普遍方式。食品行业已经开始逐步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食品企业的深度融合来形成数字化食品的产业模式,来促进食品行业和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行业发展的数智化能力不断提升。
预制菜产业基地产业绿色化生产方式广泛推行。一是预制菜塑包产业向绿色低碳技术推进。食品包装向功能化、绿色化、循环化方向发展,食品产品在包装环节的实用性、经济性、安全性得到保障。二是生物质肥料使用占比提升。因使用农药、化肥,产生的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进一步减少,农业减碳效应明显。三是随着预制菜企业食品绿色生产加工技术的普及和产业基地清洁能源份额占比的提升,加工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进一步降低,加速推进产业绿色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