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造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领域。近年来,国家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持续加大对生物制造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2024年底国务院文件进一步将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基础设施纳入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并将资本金比例上限提高至30%,为地方发展生物制造产业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中机院争资立项小组基于最新政策要求,系统梳理生物制造产业专项债申报的全流程要点,旨在帮助申报单位准确把握政策导向、优化项目谋划、规范材料编制,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生物制造产业专项债重点支持研发平台、中试基地、产业化设施等具有稳定收益的基础设施项目,需符合国家战略导向并具备市场化偿债能力。

一、主管部门
生物制造产业专项债实行分级管理,主要涉及以下主管部门:
省级财政部门:负责组织项目评审、债券发行与转贷工作
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开展项目审核
市级财政/发改部门:负责项目初审与推荐
生物医药/发改行业主管部门:提供专业技术指导
二、政策内容
生物制造产业专项债主要依据以下政策文件:
《关于扩大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的通知》(国发〔2024〕XX号)明确将生物制造纳入专项债资本金范围
深圳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地方配套政策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禁止类项目清单》规定专项债不得用于房地产开发等负面清单项目
三、支持范围
(一)重点支持领域
研发创新基础设施
生物制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平台
合成生物学实验室、基因编辑中试基地
产业化基础设施
生物基材料规模化生产设施
酶制剂、生物燃料产业化基地
配套基础设施
生物制造产业园区供排水、污水处理系统
专业化仓储物流设施
(二)资本金适用范围
生物制造项目可申请专项债用作资本金,比例不超过全省专项债规模的30%
四、申报条件
申报单位需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主体资格:在申报地区注册的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信用要求:未被列入严重失信主体名单
项目合规性:
已完成立项、可研、环评等前期手续
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布局要求
收益要求:项目收益能覆盖债券本息(覆盖倍数≥1.1倍)
五、审核要点
主管部门重点审核以下内容:
政策符合性:是否属于生物制造产业支持领域,是否涉及负面清单
收益平衡:收益测算是否合理,偿债计划是否可行
前期工作: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建设条件是否落实
风险控制:地方债务风险等级是否达标,财政承受能力评估
六、申报窗口
2025年专项债申报预计分三批进行:
第一批:2025年3月(已截止)
第二批:2025年6月(即将启动)
第三批:2025年11月
七、资料清单
申报需提交以下核心材料:
项目审批文件
立项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
环评批复、土地预审意见
专项债申报文件
项目实施方案(含建设内容、资金筹措方案)
财务评估报告(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
法律意见书
辅助材料
项目单位营业执照、近三年财务报表
相关专利证书、技术合作协议
八、生物制造产业专项债成功案例分析
案例一:深圳合成生物产业基础设施项目
项目概况:总投资25亿元,专项债融资8亿元(其中30%用作资本金),建设合成生物学研发中心、中试平台及产业化基地
创新亮点:
首创"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链条支持模式
配套设立10亿元产业基金形成杠杆效应
收益模式:实验室租赁收入(占比40%)、技术服务费(35%)、知识产权转让(25%),覆盖倍数达1.3倍
实施效果:已引进32家创新企业,推动5个合成生物项目实现产业化
案例二:江苏生物基材料产业园项目
项目特点:专项债资金12亿元(资本金占比25%)支持建设年产10万吨聚乳酸生产线及配套污水处理设施
收益设计:
产品销售收入占比60%
碳减排交易收益占比15%
园区管理服务收入占比25%
审核要点:通过原料供应协议锁定80%生产成本,增强收益稳定性
产出效益:预计年产值18亿元,减少碳排放30万吨/年
案例三:武汉基因治疗中试基地项目
资金结构:使用专项债5.4亿元(占总投资45%),其中1.62亿元用作资本金
申报创新:
采用"科研机构+生产企业"联合申报模式
通过预签6项技术转让协议强化收益论证
风险控制:建立专项偿债资金池(财政补贴+项目收益各占50%)
行业影响:建成后将成为中部地区首个符合GMP标准的基因治疗中试平台
注:案例数据均来自公开披露的专项债项目实施方案及绩效评价报告